端午習俗5:為什麼要「掛香包」?

古人在端午節時,有地方用彩紙剪出五毒的紙形,
傳說五毒蟲一起出現的時候才不會危害人間。
也有剪出制伏五毒的紙形,
例如虎符,貼在門、窗、牆、炕上,
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,以防毒害。
有的則採來菖蒲艾草,
尤其是像人形的艾草掛門楣以驅毒,
《紅樓夢.第三一回》寫到端午節的景象:
「這日正是端陽佳節,蒲艾簪門,虎符繫臂。」

中國民間尤其是長江流域一帶,
以佩掛香包(香囊、香袋、香荷包)辟毒害也很盛行。
從屈原《離騷》歌賦中,就可發現當時就盛行使用香草的習俗。
端午節,人們除了吃棕子、插菖蒲艾葉以外,
還要給孩子們帶上香包,
含有辟邪、驅蟲、驅瘟、保平安之意,也有裝飾作用。
香包內裝硃砂、雄黃和各種濃郁的香草,
外以花絲綢布縫製造型,再以五色絲線纏繞繫緊。

Leave a comment

指導單位|桃園市政府、桃園市議會

主辦單位|桃園市龍潭區公所

協辦單位|桃園市各區公所、桃園市政府警察局龍潭分局、桃園市政府消防局第四救災救護大隊、國立體育大學、桃園市龍潭區衛生所、桃園市政府環境管理處龍潭區中隊、桃園市體育會龍舟委員會、桃園市體育會划船委員會、桃園市青年發展協會、桃園市龍潭區農會、南天宮管理委員會、龍元宮、中科院逸光潛水社、桃園市急難救援協會、桃園市金鷹救難協會、龍潭區各級學校、龍潭區各里辦公處。

Copyright All Reserve 2024